1962年广州话剧等创作座谈会后,老舍汕头潮剧座谈发言未公开?
老舍认为,风采出众的人很少使用化妆品,也不随意搭配服饰。他在撰写戏剧评论时同样保持诚恳态度,既直接指出戏曲领域存在的不足,又大力赞扬杰出的表演艺术。接下来,我们欣赏老舍当年对地方戏曲的深刻见解。
潮州文化促诗兴
潮州文化馆联合各处民众鼎力支持,引得有关人士创作了诗作。将来潮汕地区游客数量有望提升,届时诗人人数或许也会随之增长。这种文化气息的带动,为潮州文化开辟了更宽阔的传播途径,当地戏曲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逐步进步,逐渐赢得了更多人的瞩目。
艺人雕刻受认可
这些匠人的手艺很精湛,我们见得多了就觉得很普通了。不过,英国、美国和日本的艺术家们却非常欣赏。这表明看待艺术的角度不同,感受就会有很大的差别,也促使我们应当重新发现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美。
潮剧挖掘展特色
老舍起初觉得“辞郎洲”没什么特别,后来看到“芦林会”“柴房会”,觉得需要充分展现自己的特点。好比“刺良冀”旦角学京剧,如果只是模仿表面,反倒失去了潮剧的本色,只有拿出自己的东西,才是正道。
戏曲趋同引担忧
北方各地方戏曲都发掘出不少有价值的表演元素,不过戏服、表演方式以及配乐等方面开始变得相似,就连一些规模较小的剧种也都在模仿大剧种的二黄腔调鼓点。这种情况对戏曲种类多样性的保护很不利,每个剧种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,不能随波逐流地模仿他人。
戏曲音乐待突破
中国戏曲的一个显著不足在于其音乐难以传播到海外。京剧在国外演出时,观众并不太能接受,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听《茶花女》。这种情况表明,戏曲音乐必须进行改革,以便与世界的音乐审美观念相协调。
艺人风采获夸赞
老舍对扮演彩旦的表演者赞赏有加,认为他们足以跻身全国著名旦角行列。他观看二人台《探病》时,盛赞樊六的表演十分出色;在评价李有存的演出时,他感叹京戏里的丑角也比不上。这些杰出的表演者充分展示了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。
读了老舍先生对地方戏曲的诸多见解,请问现在地方戏曲在继承和进步方面,最应该攻克的难关是什么?欢迎大家留言交流,同时记得给这篇文章点个赞。